2016年9月9日 星期五

修一門基礎科學課程所需要的軟硬體配備

我不確定國立大學的教授是否會認為,學生家庭的社經狀況都很穩定,可以支撐很多學習所需要的軟硬體資源。所以當我們高談課程的理想和實際的運作時,或許我們並沒有留意到才剛升上大一學生在這方面的落差,而這方面的落差還不見得只與父母經濟狀況有關。

我們只談大一上學期好了,假設有三門必修課要使用到原文課本,而一本課本的價格落在1500(已經算便宜),那光是書就要花上4500元。但如果老師沒有換課本,應該就可以向學長姐借,這樣就可以省下這筆錢。除此之外,還需要什麼?

我認為以普通生物學這門課(包含實驗)來說,學生還需要準備或借到以下的咪啊:
  • 一台畫素還可以的拍照手機,或是單眼相機,否則很難完成現象觀察型的實驗操作;
  • 如果有相機,最好要有腳架,或任何可以增進攝影品質的設備;
  • 若有了影像,就會需要影像編修軟體。但我認為除非學生本身很熟,要不然並不需要使用photoshop或coreldraw這類的軟體,學生需要的功能除了手機上有的那些功能外,至少需要有白平衡、校色、去背、轉存檔案類型等選項;
  • 有些學生可能會需要筆電 (不是人人都需要),因為和同學討論作業方便,也容易上台報告,但我不認為需要買很高檔的筆電,甚至可以買二手的來達到一般的文書作業需求;
  • 統計軟體,除了excel的一般運算之外,有很多統計軟體是開放的,可以下載;
  • 除此之外,到每一個學校的計中網頁去瞧瞧,有多少軟體可在校園網域內下載使用,如果學校願意花錢買來給學生用,就表示那是最重要的,大家都會使用的軟體,例如文書、簡報、影音剪輯、動畫製作、轉檔軟體。
那麼學生需要自己花錢買解剖用具嗎?這個我就不確定了,因為很多套裝的解剖用具並不合用,品質也不好,例如鑷子或探針。買了以後幾乎也不會再用到,或是一般實驗室都有,不需要由私人購置。我會建議與其要求學生買一整組沒用的東西,還不如教學生挑選合用的器具。有空去逛逛儀器行,翻翻儀器用品商的型錄,逛逛賣瓶瓶罐罐的店,逛逛電料行,瞭解每一種容器、工具、器材的使用場合,比起沒頭沒腦買一盒不知道要幹嘛的東西來得重要。

挑選合用、好用,又能達到目的的軟硬體,也是一種學習。但一定要花大錢嗎?不一定。就好比剪刀這種東西來說,其實99元電中賣廉價彩妝用的一些小道具就遠比醫療儀器行賣的某些東西好用,但你怎麼知道好不好用?那就來自經驗與判斷了。

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所以,105學年度的普生實驗(一)要做些什麼呢?

2015年9月起,我第一次帶普生(一)的實驗,也就是說從正課到實驗都是我上的,一週為了普生就要上九堂課(卻只有六學分)的意思。第一次帶普生實驗有點不確定要怎麼上,因為我不清楚大一學生的實驗操作程度還有普遍的問題是什麼。
結果,果然很可怕。但我不是說學生程度不好,而是要處理的問題很多,卻不是一個18週的課程就能做好的。

我在過去的文章中提到我理想中的實驗課應該長什麼樣子,但其實做起來有很多難度。
  1. 我並不太想要用一個實驗課本來讓學生照表操課,因為這種事情他們早就會了。而且在做完以後可能還會覺得自己"不錯"。但我們明明都知道,一個接一個的實驗操作並不真的是科學實驗,常常都只是在練習手巧。多數學生其實連問題的偵測和記錄現象都做不到,最後就是在比報告的字數和禮貌程度。這沒有意義。
  2. 但是我還是採用了一些過去做過的實驗主題,但坦白說我認為都不太成功,也沒有達到任何我想要的教學效果。我舉例來說,"走檢索表",聽起來很簡單對不對?拜託很難好嗎?多數學生根本沒有觀察與確認現象存在的經驗,所以就算拿著三隻螞蟻在他們面前,給他們一個檢索表,他們連查也不會查。更別說自己做出一個檢索表來了。所以那個實驗操作我認為超失敗。還有更失敗的。在上次的普生實驗中,不管是花粉管、孢子萌發,或是浮游生物,都讓我覺得超失敗。因為材料不如預期,有做出來的學生不夠多。甚至讓我覺得有點傷心,因為啊,學生把花瓣拆下來居然很興奮。這表示他們以前根本什麼都沒做過啊~ 
  3. 學生的閱讀能力不OK。考上國立大學的英文比較好嗎?NO。能考過大考不表示就有閱讀和理解能力。把單字通通查出來還是不知道究竟在說什麼,所以我可以感受到學生的挫折感 (但還是有人克服了就是)。
  4. 學生的專注與吸收能力有限。多數學生可以"裝專心"很久(約一節課),但其實並不專注。然後你跟他講的時候都會一直點頭,但其實你知道他沒有在接收資訊。有一種受器壞掉的感覺。
  5. 學生完全沒有寫一篇嚴謹文章的能力,也就是完全沒有論述能力。這點是我最擔心的。全班同學之中只有2-3位從小到大曾經自訂題目寫過論說文,其它同學完全沒有經驗。這對於一個基礎科學學系來說是很糟糕的事。
既然上次上課上得很不滿意,那我這學期打算怎麼處理呢?這一次我打算這樣做,試試看能不能讓事情變好一點:
  1. 為了改善閱讀能力的問題,我和中文系還有外文系的老師合開一門"生物科學閱讀入門"的課程。只有一學分,不要造成學生太大壓力,但是希望以這個課來輔佐其它課程的實施,並且幫他們提點與補足一些閱讀與思考能力。
  2. 上次上實驗課的時候,我採用雙軌並行的方式。什麼是雙軌呢?我們有一些共同的操作課程,然後也有小組專題。但是共同操作課程進行的不順利。所以這一次我們會把重點擺在小組專題,而共同課程要做什麼呢?切很多洋蔥還是殺很多青蛙練刀法?通通不是。我並不喜歡學生從這樣的操作去得到成就感。因為那不是科學訓練,只是手工藝罷了。從小到大,每一個學生都會朗朗上口地說"科學方法就是觀察、提問、提出假說、設計實驗,和得到結論"。但其實他們什麼都不知道,因為從小到大沒有自己偵測到任何議題的啊。因此除了小組專題之外,所謂的共同操作的實驗課會根據:

    (1) 現象偵測;(2 現象記錄與呈現;(3) 文獻回顧與精確提問;(4) 形成假說;(5) 量化與統計;(6) 現象與假說檢定;(7) 實驗設計;(8) 結果解讀;(9) 延伸議題與應用;(10) 資訊整理與溝通等十個步驟來進行。每一個議題進行1-2週,最後再讓學生呈現小組專題的成果。 
所以我們不再有一大堆的殺魚剖蛤仔的實驗了。沒有沒有沒有。我想讓學生學著"如何從頭到尾做完一件事",而不只是被動地練習"早就知道結果也不知為何要做的操作"。

所以各位同學會感到期待還是害怕呢?這是一個沒有實驗課本的實驗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