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2日 星期六

普通生物學實驗的理想面貌 - 課程設計應具備的元素


這是我對普通生物學實驗比較天真的想像,對,是我的理想。我認為理想的課程設計應該要具備什麼樣的元素?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1. 與正課之間的搭配:我是一個不太依賴課本上課的老師,我認為普通生物學是一個需要瞭解知識架構,隨時掌握思維與方法論演進的科學,而且我們非常需要從日常生活與本土議題出發,所以那些以美洲與歐洲為根基的陳述是不易得到學生共鳴的。也因為如此,每一個學期的普生正課內容都不太一樣,所以實驗的進度也會隨之調整。當正課在談演化的時候,實驗最好就能夠安排相關的操作,而不是當正課在談演化,實驗卻在做醣類的測定。
  2. 與往後進階課程的銜接:我知道這個最難。我們總會期待大一普生實驗做過什麼,其經驗就能成為往後進階課程或實驗操作的基礎。好比說你會配藥品,會使用pipette,就應該能做膠,能跑電泳,能做簡單的純化和分離,能做基礎的測定、度量、與分析,然後就能接著學習特定的技術。但是現在正課和實驗課已經脫鉤,你要強迫學生修課他也不想修,因為學生普遍認為實驗課只有一學分,卻要花上三小時以上,實在不划算,所以你就算這樣想,課也可能開不成。但是我們要因為現況而對課程設計降格以求嗎?事實上就算往後有進階課程,你也無法預測老師是否會開,或同學會不會修,與其去考慮這麼多無法操之在我的因素,還不如把目前這門課上好就好。
  3. 顧及各主要領域:這的確是一個問題。我看了大概十個學校的普通生物學實驗設計,這些設計的完整性顯然就和師資的完整性有關。如果一個系的師資能夠代表生命科學各主要領域,那麼實驗設計就不會只偏一個領域,或看起來只為特定進階技術服務。那麼在我的課程設計上,至少在上學期,就應該要能夠涵蓋個體生物學到生態系的層面,然後能夠觸及自然觀察、議題發想、生物分類、巨觀演化、行為與群聚生態的領域。
  4. 要有可行性:所謂的可行性得建立在課程目標是否踏實、助教的素質、經費、設備、預計可完成時間,以及學生的投入上。好,我想提出一個問題,是否每一週就要做一個或兩個實驗?能不能利用長一點的時間來做一個本來就不可能在三節課內做到的操作?如果大家同意沒有必要每週都做一個其實做不完的實驗,那麼我們就不需要安排太多操作,但求每一個實驗都是有始有終的,而不是到了大家受不了,才讓助教趕人擦桌面收拾草草結束好嗎?
  5. 學習成效能有評量的方法:好,我們先想想這些做完實驗設計後,我們期望學生得到什麼能力,或什麼樣的改變?是通過考試與測驗?或是手變得更巧了?還是能夠清楚瞭解自己在做什麼?能有憑有據地,言之有物地衡量自己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的困難與突破呢?最好的辦法真的只是你出題,來個隨堂考嗎?我或許會這麼做,因為改考卷最簡單了。但我不太認為這些精通考試的學生需要再練習如何通過考試,他們最需要的是重新燃起,或誘發心中那還剩下不多的好奇心與行動力。因此除了少數的小考,課堂上的學習態度,我會希望他們能學習有效、精確、專業的記錄方法,然後以文字或影音來呈現自己的學習心得。所以囉,我不想要他們交紙本報告,一切丟在網路上如何?就像我們老師投那些open access的電子期刊如何?此外,生物科學領域的學習成效一定要非常客觀嗎?不能有主觀成份嗎?這影響著老師如何批改報告,如何告訴同學他為什麼得到那樣的評分。
  6. 希望學生能發自內心感到有趣且有用:這個很難,我們的學生早就被教會如何假高潮了,如果老師要學生寫心得,學生也知道都要寫很多好話,不斷檢討自己不夠好,然後明明沒有得到什麼,明明就是被外星人抓走,卻還要寫得好像進入聖境仙界得到很多啟發。不必這樣。我很希望學生在做完這些實驗以後,不管他有沒有學術傾向,他能發現自己有能力可以解讀生活與生命中的相關困惑,有點成就感,覺得那就是他要的,而不必假裝喜歡。
  7. 沒有不必要的動物犧牲:我對實驗動物的操作一向有很多想法,我認為學生應該要有處理活體動物的能力,但是我又不認為這種能力人人都需要具備。一個班級通常會有50%的人唸研究所,但是真的會觸及動物實驗的人可能只有10%。如果為了10%的人而在大一要求所有人都去解剖好幾隻脊椎動物,我認為不太有必要,因為我們所需要的學習效果本來就不需要非要犧牲動物不可,然後當學生普遍缺乏動物福利概念,與技術的同時,一下子就要他們去處理活體動物就是無謂的殺生。
這就是我設想的課程元素,然後接下來我就要呈現2015年的課程進度了。